放假最后之奇葩

奇葩之序:手机的电源键平白无故地就渐渐失灵了,害我火车上一天开不了机

第二天和一个叫王Y的聊了加起来有至三四个小时的天(从没发现这么能聊)

此人很牛啊,复读两年,只为考传媒大学。我是相当佩服她的决心。

 

她说她一般只跟看准的人聊,能跟我聊算是缘份(一般意义的那种)。。

她称之为缘分,我称之为奇葩。。

首先,她拼音是WY,算是所谓缘分吧。然后就是建立在缘分上的奇葩:

奇葩之一是,她生日和郭YT是同年同月同日。。

奇葩之二是,她一口咬定,我将来会做企业家(从跟她聊天来看,她看人多准的),而且一再强调这件事。接下来中午睡午觉时,她挂在脖子上一直挂着的十字架项链平白无故地断了(据她说,那条项链是前几天一个和她谈得很投缘的老奶奶送她的,那个老奶奶已经戴了几十年了)。她一口咬定,是说了我当企业家后,我的气场太大(= =!),把项链弄断了。。不过确实挺巧合的

奇葩之三是,我在火车上看完了一本书,那本书后面又推荐了基本书,其中一本是她拿在手上正在读的。。

奇葩之四是,晚上聊完天后,我的手机神奇地开机了= =!

 

不过,言归正传,从她身上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两年复读,只为一个大学,就可以看出她有相当的个性和毅力。我能不能当企业家我相当不肯定,但是我能断定,她在进入大学后,将会很有建树。

bless,祝她实现自己的理想。

祝我也能追寻到我想要的东西。

后话

刚才想着想着,就陷入自我矛盾了。一方面觉得,大学生应该更现实一点去考虑长远的婚婚姻另一方面,父母以及自己又希望,将来的另一半最好是学生时期结识的,因为学生时期更单纯更真挚。一边是现实的婚姻,一边是不现实的单纯?当时我就懵了,好一阵子不知道该说啥。不过现在算是想明白了。

所谓学生时代的单纯、真挚,指的是不那么物质地去考虑婚姻,不是简单地有车有房,就去娶去嫁。

所谓大学生应该更长远、现实地考虑婚姻,指的是不应该只为一时的体验去恋爱,而是只是考虑考虑婚姻的可能性。

简单地说,物质方面理想一点,精神方面现实一点,说法上就不矛盾了。

当然,现在确实有不少人只是为了一时的快乐。通常只为一己之乐,慷慨一点为了对方快乐。不过最后的信念还是:过了这段时间就是了,接下来再说了。如果你确实怀着的是这样的想法,那我只能说,这方面咱各走各的路,我不会改变我的想法。我倒是想说一句,怀着你这样的想法去恋爱,保不住就会碰上一个有长远考虑的人,那么你在恋爱期满后的态度,如果不谨慎处理,就可能变成对于对方而言的背叛。

关于哄,我想这应该属于爱的必不可少的附带品吧。碰上一个没有真心去爱的人,那他也只能是哄得了一时,哄不了一世。像有些老爸老妈,现在都还能保持来点小浪漫的,那还是相当可以滴。。

—————————————————————————-分割线———————————————————————————-

正好在看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里面关于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之前我觉得相当有道理,很理性。不过今天聊了过后,我觉得这样定义说出了七分的道理,而另外还有三分例外(所说的“哄”之类的)。毕竟书里面多数内容来源于心理治疗,医生需要严密的逻辑才容易有迹可循,不然会自乱阵脚的吧?

 

——————————————————–分割线:下面是之前说想发出来的内容—————————————————————–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书里怎么说的(纯理性派的感觉),微长,看不下去就表看了。。心理医生的逻辑。

就是前面说的这本

陷入情网

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坠入情网的人, 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爱他(她)!”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罢了。首先,坠入情网,通常涉及与性有关的欲望。可想而知,不管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都不可 能与他们坠入情网(除非是在乱伦的家庭)。许多人都有关系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恋倾向,不然决不会与其坠入情网。只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性冲动,才会 使我们陷入情网。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诚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爱对方,不再爱 与我们坠入情网的人,可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终归有一天会彻底消失,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迟早要归于结束,鲜艳的花朵,势必要枯萎凋零。

要了解坠入情网的本质,我们必须认识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界限”。不妨以婴儿的成长为例。婴儿出生最初七个月,还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界限。当他在地 板上爬来爬去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跟着一起移动;他感觉饥肠辘辘时,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一块儿挨饿;他看见母亲活动身体,以为自己也跟着母亲一同活动;母 亲哼唱起摇篮曲,他以为那是他自己的声音。在新生婴儿的感觉里,在一切移动和固定的事物之间,在他和周围的人群之间,在单个个体和整个世界之间,没有任何 界限和差别。

随着婴儿慢慢成长,认识和经验不断增加,于是发现他和世界不是一回事。他感觉饥饿,母亲不见得立刻出现,并给他饮水喂食;他想玩耍时,母亲未必能及时配 合,与他一起玩简单的游戏。他的意愿和母亲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在这种情况下,婴儿的“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通常,婴儿的自我意识能否 健康发展,取决于同母亲的关系是否融洽。婴儿失去母亲的爱,或母亲患有严重的性格缺陷,就会使婴儿和母亲的关系遭到干扰,随着婴儿长成儿童直至成年人,其 自我意识就会出现障碍。

当婴儿意识到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围世界的愿望,他就开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做出区分。他想活动的时候,他的胳膊甚至先于眼睛活动,可是童床和天花 板却没有活动,于是婴儿知道,他的胳膊和他的愿望紧密相连,因此胳膊是他的“财产”,而不是别的东西,更不是别人的胳膊。在出生第一年,我们作为婴儿,就 知道了一些基本常识: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不是什么。出生一年后,我们就清楚地知道:这是我的胳膊、我的脚、我的头、我的舌头、我的眼 睛,甚至我的视角、我的声音、我的想法、我的肚子疼、我的感觉……此时,我们已能区别出自己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能够认识到身材的大小、体能的局限性, 这样的认知就是所谓的“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的认识和发展,持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孩子到了两三岁左右,更能认识到能力有限。在此之前,尽管他知道,他无法让母亲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行 事,但他仍然会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同母亲的行动混为一谈。两三岁大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小皇帝”,事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甚至闹得天翻地覆。到了三 岁,孩子的态度有所收敛,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脑海里还是幻想如何随心所欲。这样的心态只有再过几年,当他经受到更多打击以后,才能够 逐渐消失。在此之前,他还是幻想自己无所不能,强大的超人、太空飞侠之类的故事,也最受他们的欢迎。而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言,超人和飞侠已不能满足他 们的情感需要。不过,他们却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肉体和能力有着多么大的局限性!他们也隐约意识到,所有的个体都要联合起来,惟有彼此合作,才能更好 地生存。他们渴望突破自身局限,却要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这通常使他们产生无助的痛苦。

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有些接受心理治疗的“神经衰弱者”,其童年生活通常很不快乐,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他们而言,世界充 满险恶,自我界限是保护伞,而孤独和寂寞反而能带来安全感。但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寂寞,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似乎能够使之实现“逃亡”,摆脱 孤独和寂寞(尽管这种摆脱是暂时性的);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 限,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了一起!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仿佛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感觉到强大有力, 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我们的前途充满光明。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 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

残酷的现实,迟早会击溃两岁孩子的幻想,也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日常琐事和难题,会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冲突。男人渴望性爱,女人却因心情不好而予以拒绝; 女人想要看电影,男人却想留在家里看电视;男人想把钱存进银行,女人却想拿来买洗碗机;女人想谈谈自己的工作,男人却想谈谈他的工作。双方都惊讶而痛苦地 意识到,自己没有跟对方融为一体,欲望、爱好、想法相去甚远,局面好像难以改变,差距好像无法缩短。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他们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 体。幻觉破灭,就可能面临劳燕分飞的局面。毋庸置疑,若想避免这种情形,他们就必须面对现实,学会真正的相知和相爱。

我为什么要用“真正”两个字呢?我想强调的是,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真正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 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之为基础。我在本章开头给爱下了定义,根据定义可以确知,坠入情网算不上真正的爱,原因如下———

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不管怀有怎样的期待,没有机遇和缘分,就永远无法体会到恋爱的感觉,爱的情网,也不会为你张开。 有时候,它却有可能成为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你完全可能爱上某个与你毫不相称的人,甚至不愿接受对方身上的缺点,可你却对对方产生深深的依恋。与此同时, 也许另一个人各方面都很出色,值得你全身心地去爱,你却始终不能坠入情网。成年人有时会以理性和原则作为约束,控制自己不顾一切的狂热行为———比如,心 理医生可能对病人产生恋情,病人也可能不自觉地把情感寄托在医生身上,但是基于对病人的责任以及自己的身份,医生必须在情感和行为上有所约束,维持自我界 限的完整性,不能不负责任地把病人当成恋爱对象。为此,他们甚至要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是理性和感性较量的必然结果。另外,不管自我约束如何严格,你只 能控制恋爱进程,却无法创造出恋爱的感受。恋爱的激情到来时,你可以凭借愿望和意志力做出反应,却不能凭借它们创造恋爱的体验。

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可能无需气力。坠入情网的经历终结,美好时光归于结 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你感受到的只是失落和幻灭,而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真正的爱,却可使自我界限扩充,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 结果。

坠入情网,惟一的好处就是消除寂寞。即便经由婚姻,使这一功用得以延长,也无助于心智的成熟。只要坠入情网,我们便以为生活在幸福的巅峰,以为人生无与伦 比,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彼时彼刻,我们觉得心智成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前的满足感。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和爱人的心灵其实并不完善,而是需要 更多的滋养。可是,在我们眼中,对方近乎十全十美,虽然有缺点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会提升其价值,增加对方在我们眼中的魅力。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自我界限暂时的崩溃吗?在我看来,它与人的“里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动力)有关,或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 交配本能有关。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或者说,坠入 情网是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使我们心甘情愿地落入婚姻“陷阱”。倘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恋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步 入婚姻殿堂之前,就会因想到婚后要面对的现实,而感到张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

期望

由于我爸占用厕所,我妈洗澡不能,在我正欲洗漱睡觉之时,她跑过来跟我聊起了一个我也想写写的话题——恋爱。
家里同一辈人中,我是最小的一个;但比起其中和我差不多大的两个表哥两个表姐,我正二八经在大学里谈的这次恋爱,比他们都早。
最大的表哥29快30了,两个表姐大我两岁。工作的事情基本上靠父母都解决了,介绍耍朋友就可费劲了,因为这个不再像找工作那样只是一个人的事了,而是两个人。男的看房子车长相,女的看长相。介绍来介绍去,几家人人忙焦了,也没啥改观。
于是我妈说到对我未来的期望,只有两点:1、工作方面他们也没得法提供什么,希望我完全靠自己;2、找另一半,希望不要让他们操心来介绍,自己去选择和追求。
特别是后者,她的希望是在学生时代找好,因为这个时候的感情最真诚最单纯。要是拖到后面,那多数人多多少少会被长相、房子、车子所左右。
这些话有理而且实在。同时,我又想起半年多前有个同学跟我说的一句话:“你觉得某学校某人不错啊?我觉得你的眼光可以高一点。”类似“门当户对”的想法已经在渗入周围人的观念中。我不愿意这样,这方面我的理想主义更多一点。我希望是找到的是将来能合拍的,爱家的,她是什么学校什么学位都行。我觉得我还有时间有机会。

附上杂七杂八的几句话:
昨天刚好看到几段文字,讲有关“真爱”,有机会发上来也无妨。
写作能力丧失殆尽,口水话连篇。
“云同步”的同学,我没按时睡觉,灰常灰常抱歉。。。
另外,以上全部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没开电脑上网哈

梦的算法?

纯粹是因为开始翻《梦的解析》后产生的一点想法。

书里边说,成为梦里边的主题的,往往是平常不经意间发生在身边的,而不是我们有意关注的事情。也就是说,记忆的形成与注意力这个东西可能存在于两条相对独立的信息处理通路(?)。有可能感官信息收集和记忆的形成过程相,相当于是对“输入数据”的全局采样。对于不经意接收到的信息的处理,这里可能又有两个猜测:1、是识别“建模”后再存入记忆,做梦时直接得到的就是“模型”;2、还是存入记忆的是全景数据,做梦时再调用出来,做一次识别(做梦的过程很像完整的感知过程,不同的是,感官数据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记忆,比如视觉)。

关于机器感知,通常只一次性采集所关注的信息。抛开机器感知这个话题,考虑漫无目的的记忆的形成方式,是不是可以有类似的算法,全局采集数据,模拟梦的形成方式?

可以去关注一下记忆的形成方式。。

时隔多年啊

时隔多年,有一次用上了Windows Live Writer。四年前和怪兽一起用这个在LiveSpaces上写竞赛的解题报告,如今Blog搬到了WordPress,突然又想怀念一下这种感觉了。

貌似曾经抱怨过,我们写字的正在被我们一点一点地交割给博客这样的东西。如今估计心理又开始滋生另一种抱怨了,博客里长篇的文字也正在一点一点被人人、微博里零碎的状态所代替。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破碎的生活状态。我就是一个这样一步一步丧失文字能力的人,而本身我也没啥文字能力,所以现在就更难以用连贯的文字组织我的思路了。说白了,就是懒,懒得写,久了不写啥都不会了。但愿这是一个契机,增加我接近博客的机会。

另外,今天风好大!走在路上,树叶的浪潮在头顶涌动。让我不禁想现在跑到未名湖边的草地上,看着听着风吹树叶。

不过,风刮了一天,黄色的沙尘也弥漫了整个天。北京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看春晚

春节一年一年地过,周围不少人早已开始觉得春晚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春节似乎也渐渐的没了盼头,我们对春节也少了几分期待。

记得以前爷爷奶奶还健在的时候,几乎每年大年三十,我们一家和表哥一家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亲朋好友便聚到爷爷奶奶家。那时没有电脑,一家人便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一边还嗑着瓜子剥着花生。我和表哥通常会在这之前买一大堆气球,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然后在看春晚时吹。等快到新年钟响时,在电视柜前就会堆起一座气球山,而在钟声响起后不久,又会在噼噼啪啪声中被夷为平地。更早些有一年,在三十晚上我和表哥在楼下放鞭炮、烧火玩。

但是随着电脑和网络进入生活,我们小孩子开始不再专心看春晚,而是在三十晚上更多地坐在了电脑前,只是在小品相声、杂技魔术或者明星上台时才出来看看电视,然后又匆匆地回到电脑前。团聚的感觉开始变得支离破碎。而后,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大年三十真正失去了聚点,匆匆的年夜饭后就各自回家,爸妈可能看看春晚,而我则坐在了电脑前,只是时而回头看看春晚。除夕夜渐渐演变在网上对春晚各个节目评头论足和挑刺儿的过程。看着各种对春晚批评的言论,对春晚的期待也越来越少,到后来对春晚的评论几乎也就归于了一类话——今年春晚不好看等等。

诚然,在网络没有如此铺天盖地的时代,春晚里的台词就足以引领整整一年中人们的口头禅;而如今这个次序彻底颠倒了过来,网络里各种烂熟的流行词开始牵着春晚走。春晚一旦启用一些网络用语,用对了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用错了大家会觉的春晚没水平,用多了大家又会决定春晚没意思,不用呢貌似春晚又太落伍了。于是春晚对于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失掉了新鲜感——春晚更没意思了。

春晚真的没意思了?或者我们过早地老去,变得老于世故?(sophisticated?)

有人正好做了这样一个类比,我觉得恰到好处。假使你在千万里之外,你也会尽力在三十晚上之前赶回家,形式上仅仅是为了一顿年夜饭。对于这顿饭,你不会那么在乎每道菜是不是精品,你可以不喜欢某几道菜的味道,但你不会因此扔掉筷子走人去饭店吃山珍海鲜。年夜饭吃的家的氛围,而不是美味。春晚也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常年奔波在外的子女,和父母一起看春晚,去体验这样一份一年一次包裹在
洋洋喜气中家的暖意,又未尝不值得呢?如果这是你依然在电脑前上你的网,聊你的天,对节目还评头论足指指点点,那这个大年三十还有多大传统意义上的价值?

我们知道春节是传统,团年是传统;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去维系这个传统,更别说发扬了。我们已经离开一些文化意义上的传统,走得太远了。应该试着放下手中的鼠标和键盘,陪父母看一次春晚了。虽然不一定各个节目都合胃口,但至少春晚把一个家系在了一起。